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国产精品开放90后亚洲,裸体两性视频网站,欧美一区二区啊啊啊好爽午夜影院大鸡巴大奶视频

【一線故事會】李能兵:38年五局情,用責任與奉獻鑄就安全豐碑

來源:二公司 作者:陳翔 時間:2025-04-16 字體:[ ]

4月12日,“江源二十一”號盾構機以破曉之勢沖破最后一道屏障,1822米的黑暗長隧在這一刻迎來了第一縷人造光明。正午的陽光穿透接收井,在夾雜著泥水的盾構刀盤上投下斑駁的光紋,仿佛大地母親為建設者們佩戴的榮耀勛章。這是成眉線首條貫通的盾構隧道,更是建設者們用匠心在大地深處鐫刻的時光印記。

隧道內,新生的混凝土管片泛著青灰色的光澤,宛如一串精心雕琢的玉石項鏈,靜靜訴說著325個晝夜的堅守。從春華到秋實,從酷暑到寒冬,建設者們以毫米級的精度,在砂巖與泥巖的交響中穿針引線,讓這條地下通途在時光淬煉下漸次成形。此刻,貫通節點的禮花與機械的轟鳴,正在奏響城市發展的時代強音。

但此時,有一名頭發花白的老者并沒有在勝利的喜悅中放松警惕,他依然時不時檢查周邊的情況,并提醒在場人員注意安全。當"江源二十一號"盾構機在地下穿行時,這位老兵正用他的專業與堅守,為工程建設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

他叫李能兵,是成眉盾構項目的安全員,他總是出現在工地現場最關鍵的位置。

淬火年華:從機械廠走出的愛情

1987年,17歲的李能兵走進寶珠寺水工機械廠,在維修運輸車間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三年后,19歲的余曉華也來到同一個車間。在飛濺的鋼花中,兩個年輕人相識了。

“那時候做鋼材淬火,溫度要精確控制到800度,就像我們的感情一樣,需要慢慢升溫。”李能兵回憶道。

1996年4月30日,這對戀人結束了六年的愛情長跑。沒有豪華婚禮,只有樸素的搪瓷臉盆和暖水瓶。“最珍貴的嫁妝是她親手給我織的毛衣。”李能兵至今保存著這件已經褪色的毛衣,歲月改變了他倆的模樣,卻沒改變他倆始終如一的相守。

輾轉山河:水電建設者的家庭抉擇

2000年,夫妻倆面臨人生抉擇——是去大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還是跟隨工程隊去偏遠的水電站?最終,他們選擇了后者,奔赴云南蘇家河水電站。

“那時候住的是漏風漏雨的小磚房,做飯只能用老式的簡易電爐絲,買菜要坐很久的蹦蹦車去鎮上。”李能兵回憶道,“有時候遇到大雨,山路塌方,半個月都吃不上新鮮菜,只能頓頓啃土豆。”

即便如此,他從未抱怨。2005年,他主動轉型學習門機操作,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考取了五局最大100噸門機的操作證。后來,他又陸續掌握了刨床、精加工等技術,成為廠里的“多面手”。

聚少離多:建設者家庭的特殊模式

2008年后,為了孩子的教育,他們在成都安了家。但團聚的日子依然屈指可數。因為水利水電工作的特殊性,李能兵先后輾轉多個偏遠項目,余曉華則堅守在寶輪鎮的機械廠里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女兒從小到大,家長會我都沒參加過。”說到這里,李能兵的眼圈泛著微紅,“有一年春節,我在工地上值班,女兒在電話里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只能說快了,其實這個時間連我自己都不知道。”

2021年,在分離13年后,這對夫妻終于在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項目團聚。“那天我特意請了半天假,去車站接她。看到她的第一眼,發現白頭發比視頻里多多了。”李能兵說。

安全守護:為盾構機保駕護航

2024年,經歷了幾個地鐵及抽水蓄能項目后,李能兵來到成眉線盾構項目工作。此時的他,已經54歲,距離退休僅剩一年多時間。但他絲毫沒有懈怠,反而比年輕人更加拼命。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烈日還是下雨,只要現場有吊裝作業,他總會站好自己的崗。

清晨6點多,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李能兵已經戴上安全帽,拿著強光手電,開始一天的巡查。他的檢查清單上列著100余個必查項,從電箱接地是否可靠,到通風系統是否正常運行,事無巨細。54歲的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安全哨兵”,用專業與責任為工程建設筑起堅實防線。

“安全不是喊口號,而是要落實到每一個螺絲釘。進度再快,也比不上人命重要。”

歲月回聲:平凡中的偉大

“爸爸是我見過最純粹的人。”女兒這樣評價李能兵。如今已是學習歸來的她,小時候最常收到的禮物是爸爸從各個工地撿回來的奇特石頭。“每塊石頭背后,都是一個我沒去過的地方。”

在成眉盾構項目,即將退休的李能兵依然保持著老派作風: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崗,筆記本上工整記錄著每項安全隱患,背心上的反光條永遠是最亮的。“我這輩子就認一個理:把事情做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回望38年職業生涯,他最驕傲的不是獲得過的那些獎狀和榮譽,而是“經手的設備沒出過重大事故”。

2025年4月12日,成眉線秦皇寺站~官塘站區間右線盾構貫通。站在隧道口,李能兵望著破土而出的盾構機刀盤,久久不語。

“這是我參與的最后一個工程了。”他輕聲說道。再過兩個多月,他就要正式退休,無法親眼看到成眉線通車的那一天。但他并不遺憾:“安全是永續的事業,我把該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交給年輕人。”

在李能兵的新家里,掛著他與妻子在各個工地的合影。從寶珠寺的青春年華,到成都軌道交通的兩鬢斑白,這些泛黃的照片記錄著一代建設者的奉獻與堅守。“我們這代人就是這樣,國家需要我們去哪,我們就去哪。”李能兵說這話時,余曉華正在廚房做他最愛吃的回鍋肉。他們用35年時間詮釋了什么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什么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真諦。

他這輩子,把青春都獻給了祖國的大山大河,但他從沒后悔過。

38年職業生涯,李能兵從深山峽谷的水電站,到城市地下的軌道交通,始終堅守在最艱苦的一線。他錯過了女兒的成長,缺席了無數個家庭團聚的時刻,但他守護的每一個工程,都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基石。

當成眉線列車飛馳而過時,請記得,在這條軌道之下,凝結著像李能兵這樣的老一輩建設者的心血與堅守。他們或許不會被載入史冊,但他們的奉獻,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