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渡河往上走,一直走到亞拉山下,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干流叫足木足河,在足木足河上游有個地方叫日部鄉,原始的藏族村落,石頭房子,人畜混住,牦牛在院子里東張西望,男人悠閑地曬著太陽,女人背著小孩在地里干活,黝黑的臉上刻滿歲月風霜,一切仿佛停留在農耕時代,與現代文明毫無瓜葛。
2020年秋天,水電五局第一批建設者們來到了這里,他們帶來了挖掘機、工程車、發電機、衛星電話等,在深山老林里搭起帳篷,炊煙飄蕩在藍天白云之下,挖掘機勾著石頭吱吱作響,自卸車的輪子轉呀轉,巴拉水電站工程建設在此拉開了帷幕。
“9月28日,我來這里的路上,沿著足木足河一直往上游走,當時還在下雨,邊坡上滾石頭,我差一點兒交代在這里。”
“我也是第一批進來的,我用無人機飛原始地貌,這里沒信號,無人機落了,我去撿摔了一跤,手掌劃了好長一條口子,當時拿衛生紙按住,過了幾天在成都換藥,醫生問我為什么不縫針?我當時很無語,窮鄉僻壤的能消毒就不錯了,哪里能縫針的嘛!”
巴拉水電站條件異常艱苦,一百多公里的進場道路坑坑洼洼,邊坡還經常滑坡滾石頭,三天兩頭都是交通中斷,經常沒電,網絡沒信號,沒有醫療設施。進場道路受阻的問題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建設者頭上,機械設備進不來,鋼筋水泥無法送達,工程建設還怎么辦?水電五局建設者們面對困難不退縮,主動考察新路線,從工程所在地日部鄉出發,途徑草登鄉,沿著查爾瑪鄉查龍村—沙爾宗方向,翻越海拔4000米多的無人區,繞行紅原縣到達成都市。新路線開辟以后,設備材料源源不斷地運輸到工地,讓項目建設成為“有米”之炊。
歷時兩個多月,水電五局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海拔2800米的雪域高原,順利完成了巴拉水電站施工區域內道路修建、營地場平等工作,推動巴拉水電站2020年12月主體工程全面啟動。
“從進場交通洞貫通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投入到了地下廠房的籌備工作當中了。”項目生產副經理王貴明說道,其間無不透露著對“巴拉建設速度”的自豪,其中的辛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021年11月27日,巴拉水電站地下廠房Ⅰ層開挖正式開始,因項目地處深藏區,炸藥等火工材料管理審批手續異常嚴格,由當地爆破公司負責管理的炸藥庫經常庫存不足,在下雨天又停止運輸炸藥,現場爆破孔驗收完畢后沒有炸藥干著急。
6.10馬爾康地震后,外部進場道路多次塌方更讓炸藥供應雪上加霜;后續高溫限電讓現場施工多次被迫按下“暫停鍵”,導致地下廠房Ⅱ層在2022年10月1日開挖完畢,給項目履約造成風險。
“巴拉水電站項目合同工期不變、施工標準不降低、打造地下廠房施工精品工程目標不改,這是我們要自始至終遵循的命令。”項目部認真統籌分析總進度計劃、細化年度目標、安排月度計劃、落實周生產計劃、制定每日計劃、抓好施工銜接,落實片區責任制制度,科學組織施工、精心細化施工任務,統籌謀劃人員設備進場時間,加強隊伍施工協調,領導班子執行24小時值班制,本著“事不過夜”的原則協調解決問題。在2022年春節期間工人們堅守崗位,順利完成地下廠房Ⅳ層全部開挖任務;隨后以高強度的開挖進度完成了Ⅴ、Ⅵ、Ⅶ層開挖任務,為地下廠房機窩混凝土轉序奠定了基礎。
“2022年4月25日,尾水隧洞受開挖掌子面碳質板巖的不良地質條件影響發生大面積塌方,至2022年10月26日期間在原塌方部位發生3次二次塌方及3次滑渣,并在塌方段頂部地表發現地表塌陷,尾水隧洞開挖停滯不前。”針對罕見的碳質板巖地質段,項目部邀請了武漢大學專家進場進行指導咨詢,由業主單位組織召開尾水隧洞塌方段處理方案專家咨詢會,制定了《尾水隧洞0+950~0+938.8段塌方處理(第二階段)施工專項方案》,采用“超前水平引排+環向深層引排”技術降低巖體含水率,避免炭質板巖遇水軟化;創新采用“機械破碎+預留核心土”分臺階開挖工藝,減少爆破擾動,單日平均進尺提升至0.8米;研發“管棚+小導管+跟管式錨桿”組合支護體系,解決軟弱圍巖成孔難問題,支護效率提高40%。
2025年6月30日,巴拉水電站終于取得了首臺機組投產發電的輝煌成績,曾經的山高水長變成現代清潔能源基地,每年25.53億度清潔能源點亮萬家燈火,從此,這篇荒蕪的世外桃源也真正迎來了自己的能源“春天”。
如今,再回首過往,如果你要問“最令建設者們自豪的?”,那一定非“史無前例地人工培育出川陜哲羅鮭‘二代’”莫屬。
“巴拉水電站位于川西高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流域內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陜哲羅鮭的主要棲息地,川陜哲羅鮭號稱‘水中大熊貓’,所以,在這個工地做好文明施工和環境保護工作就顯得異常重要。”項目安全總監楊和平如是說道。
為保護川陜哲羅鮭能在項目建設期間順利繁殖,項目部全力配合業主在零下15℃的極寒天氣下完成魚類增殖放流站建設,在2024年5月成都召開的川陜哲羅鮭全人工繁殖成果技術鑒定會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宣布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陜哲羅鮭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這一刻,無疑是最激動人心的,“在巴拉、在條件惡劣的雪域高原,我們不辱使命,魚類增殖放流站史無前例地人工培育出川陜哲羅鮭‘二代’!”建設者們歡欣鼓舞,2025年5月,在業主的大力培育和支持下,魚類增殖放流站實現全人工規模化繁育,這不僅為該物種的野外種群恢復提供更多的人工繁殖個體,也為后續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優質苗種。
此外,在施工過程中,針對脆弱的高原生態,項目還開展植被恢復試驗,成功種植云杉、披堿草等適生品種,運用大型噴播機進行邊坡綠化施工,結合掛網錨桿加固,植被覆蓋率超90%;創新應用自動噴淋系統,在進廠交通洞設置智能降塵裝置,實現3分鐘噴灑+10分鐘間歇的循環作業,在篩分系統采用全封閉隔音屏障,全程使用防塵霧炮機,揚塵控制達標率100%;建設期間,項目水土保持合格率100%,為高海拔水電工程生態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翻越高山、跨過河流,經歷了1600多個日日夜夜,水電五局建設者們在海拔2800米的藏區克服艱難險阻完成建設清潔能源項目,當首臺機組的電流沿著銀色的高壓電線奔向遠方,照亮城市的霓虹與鄉村的炊煙,這一刻,所有的汗水與付出都已化作了最美的詩行。巴拉水電站的建成,不僅是一座能源工程的豐碑,更是一曲人類挑戰極限、追求卓越的贊歌,它見證著水電人的智慧與勇氣,也為綠色發展的壯麗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未來,隨著更多機組的陸續投產,這座雪域明珠將持續散發璀璨光芒,為山河賦能,為時代續航。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