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工地,烈日炙烤著鋼筋鐵骨,設備轟鳴聲不絕于耳。水電五局設備租賃中心安全部主任馬小千正穿梭在大型起重機旁,汗水浸透了他的工作服,安全帽下的臉龐曬得黝黑。他俯身檢查設備基礎螺栓,突然抬頭對操作手喊話:“小張,上次培訓講的‘三檢制’別忘了!安裝前再確認一遍力矩值!”這聲叮囑,是他八年來守護安全防線的縮影。從“紙面”到“地面”,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到項目安全管理者,他扎根施工一線十余載,用堅守與奉獻詮釋著新時代水電人的精神風貌。
扎根一線的成長之路
2005年7月,馬小千從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畢業,帶著青春的朝氣和對專業的熱愛,被分配到水電五局三分局巖土公司技術部工作。初入職場的他,面對復雜的工程圖紙和轟鳴的施工現場,既興奮又忐忑。“那時候,我就像一張白紙,什么都要學。”馬小千回憶道。他深知,書本上的知識需要與實踐結合才能發揮作用,于是,他成了技術部最勤快的新人——每天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整理資料,跟著前輩們跑工地,甚至主動申請去最艱苦的偏遠項目。在巖土公司技術部的日子里,馬小千的筆記本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記錄。遇到不懂的問題,他總會追著老師傅問個明白。一次,在參與某地基處理項目時,他對灌漿工藝中的一個參數計算始終理解不透。那天中午,他端著飯盒蹲在辦公室門口,攔住了正準備去吃飯的技術骨干老張:“張工,這個漿液配比公式為啥要這么調整?能不能再給我講一遍?”老張被他的執著打動,放下飯盒,用工地上的水泥桶當“黑板”,在烈日下給他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場課。這一幕,讓馬小千深刻體會到實踐出真知。
“小千這小伙子,踏實肯干,眼里有活兒。”技術部老前輩王師傅至今仍記得這個年輕人。無論多晚,只要項目需要,馬小千總是隨叫隨到。
技術攻堅的極致追求
2013年-2016年在民治水電站1號、2號泄洪閘的建設中,馬小千肩負起技術核心職責。他帶領團隊完成底板制作與閘門安裝的圖紙審核,以“毫米級”精度要求編制專項施工方案,為作業人員提供了清晰的技術“作戰地圖”。從材料下料到焊接監督,他化身“質量哨兵”,嚴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確保底板與閘門嚴絲合縫,為泄洪閘的安全運行打下堅實基礎。轉戰到小井溝水利樞紐工程后,馬小千作為現場負責人全面統籌金屬結構安裝工作。面對復雜的施工環境,他創新編制《閘門(攔污柵)及啟閉機專項安裝方案》《泄洪洞啟閉機安裝方案》《小井溝水利樞紐潛孔式鋼閘門安裝方案》,將施工難點逐一拆解,為工程推進掃清技術障礙。
他牽頭制定的焊接工藝指導書,以標準化流程規范焊接、防腐作業,首創的“質量控制雙保險”措施與安全技術防控體系,經多方專家審核后落地實施,為工程高效推進保駕護航。在安裝作業中,馬小千直面“不可能的任務”;液壓啟閉機潛孔吊裝、卷揚啟閉機滑輪組鋼絲繩卸力穿繩等高難度操作。他帶領團隊以“繡花功夫”攻堅,通過動態模擬、精準測算,將安裝精度控制在嚴苛的2mm范圍內。烈日下,他堅守吊裝一線指揮;深夜中,他反復推演調整方案。最終,溢洪道、取水口、泵站等關鍵部位的閘門與啟閉機一次性通過監理、業主驗收,焊縫合格率100%,優良率超95%,創下行業標桿。面對焊縫缺陷,他果斷采用清根刨縫、重新焊接修補及防腐加固的“組合拳”,用技術匠心將每一道焊縫淬煉成“免檢產品”。從技術執行者蛻變為全能型管理者。他坦言:“民治與小井溝工程是我職業生涯的‘淬火爐’,讓我在技術攻堅與現場協調中實現了雙重突破。”驗收會上,專家組一致評定工程質量為“優良”,這份榮譽背后,凝結著馬小千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創新。如今,兩座水利工程的閘門巍然矗立,見證著馬小千以技術為錨、以責任為帆的奮斗足跡。
制度創新與溫情管理雙管齊下
2017年,初任安全部主任的馬小千面臨挑戰,中心設備種類多、作業環境復雜,安全管理亟待規范化。他深夜伏案,牽頭制定《中心年度安全管理目標、指標》,將“全年零事故”的目標分解為數十項可量化指標。“不能光定目標,得讓每個齒輪都轉動起來!”他在安全會議上擲地有聲。他帶著安全人員深入各作業隊,組織危險源調查,作業隊長老李起初抱怨:“天天填表,耽誤干活!”馬小千卻耐心解釋;“隱患不除,事故必生。咱們現在多花半小時,可能救的是一條命。”最終,全員參與排查出128項危險源,建立清單并制定防范措施。每月考核會上,他對照目標逐項打分,考核結果直接與績效掛鉤。“以前覺得安全是領導的事,現在明白,松一扣,全盤輸。”作業隊員小王感慨道。
2018年汛期,中心云南紅河州項目工地突遇暴雨預警。馬小千緊盯手機里氣象數據,對著手機急促下令:“小胡,立即啟動防汛預案!通知各隊撤離低洼區設備,檢查排水溝!”電話那頭傳來嘈雜的雨聲和回應:“收到!已組織人員搬運沙袋!”次日清晨,當洪水漫過警戒線時,設備早已安全轉移。這場與暴雨的賽跑,源于他推行的“動態風險管控”;每天在安全群發布預警,要求作業隊根據天氣變化提前排查隱患。他常說;“安全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個失誤就是深淵。”為此,他帶領團隊編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等12項制度,將風險防控嵌入每個作業環節。
2019年,中心首次開展消防應急實戰演練。馬小千擔任指揮,面對“突發火情”的場景,他緊握對講機:“滅火組立即切斷電源!疏散組引導人員撤離!”演練中,一名新員工因緊張操作失誤,他并未責備,而是事后將他拉到消防器材前:“記住,滅火器要拔銷、對準、壓把,慌神時更要按流程來!”他堅持“演練不是演戲”,每年組織防汛、設備事故等桌面推演和實戰演練,甚至邀請專業人員點評漏洞。演練后,作業隊長顧師傅感慨:“以前覺得預案是應付檢查,現在真遇到險情,知道咋救了!”。在設備維修車間,馬小千正盯著維修師傅更換起重機鋼絲繩。“磨損超過標準必須換,不能湊合!”他指著檢測數據說。推行“三檢制”時,曾有老工人嘀咕:“修了幾十年設備,憑經驗就行。”他卻不妥協:“經驗要,但數據更可靠。”他帶領團隊建立維修記錄檔案,每道工序的數據可追溯,設備合格率從92%提升到100%,排查整改隱患127項,開展培訓演練68次。這些數字背后,是馬小千每天早會必講安全、每月帶隊夜查工地、每年修訂制度的執著。同事評價他:“像擰緊的螺絲,安全這根弦永遠繃著。”
暮色中的辦公室,馬小千的身影依舊忙碌。安全帽的陰影下,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正勾勒著新的藍圖。他深知,水電建設者的使命永遠在路上——與江河為伴,與山川同行,用堅守書寫忠誠,用擔當鑄就豐碑。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