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秦巴山下,一條穿山越嶺的地下輸水隧洞,正將長江豐沛之水引入漢江,滋養北方大地。這宏偉的國家水網骨干工程,正從藍圖走向現實。
值此引江補漢工程開工三周年之際,作為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建設主力軍的中國水電五局,以其深厚的責任與堅韌的擔當,在崇山峻嶺間書寫了一曲壯麗詩篇。
科技攻堅,鑄就地下動脈基石
三載寒暑,水電五局以科技為引領,以智慧破難題,在秦巴山脈深處復雜的地質迷宮中,穩步推進這條世紀水脈的關鍵通道。
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位于咽喉要地,地質條件極其復雜。過水洞徑10米,最大埋深209米,當前穿越兩鄖斷裂帶的最小埋深僅34米。面對大埋深、大洞徑帶來的圍巖穩定、高地應力、高水壓以及斷裂帶錯動等嚴峻挑戰,水電五局以科技為刃,精準應對。
數百米地下深處,三臂鑿巖臺車與鏟掘設備持續作業。面對軟巖大變形、斷裂帶錯動、淺埋區遍布、高地應力和高水壓帶來的重重考驗,五局團隊構建了強大的超前地質預報體系。綜合運用超前地質預報、超前鉆探等手段,在掌子面掘進前數十米便精準探明前方圍巖結構、破碎帶及水文地質狀況,如同擁有了洞察山體的“慧眼”。每一次鉆孔取芯,都是對地質構造的深入解讀;每一份地質素描,都為安全掘進提供了關鍵依據。
在大斷面深埋隧洞開挖中,傳統爆破易擾動圍巖。水電五局項目團隊不斷優化光面爆破技術。通過三臂鑿巖臺車電腦模擬優化洞室炮孔布置掏槽眼、輔助眼以及周邊眼、精準計算裝藥量,特別是周邊眼的低威力、不耦合間隔裝藥、采用高精度數碼電子雷管實現精確起爆。每一次爆破,都力求形成光滑平整的開挖輪廓線,最大程度保護圍巖自穩能力,減少超挖混凝土回填量,將爆破對圍巖的損傷降至最低,堪稱在巖層內部進行的“手術”。
在隧洞襯砌與泵站澆筑中,項目團隊以“黨建+質量”活動為抓手,有效提升了混凝土外觀質量。從原材料進場時嚴格執行舉牌驗收制度,對砂石含泥量、水泥強度等關鍵指標進行精準檢測,到依據工程需求對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澆筑、溫控、振搗、養護進行動態調試優化、全過程精準管控。尤其針對泵站面臨的高溫環境和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根據本工程所在氣候特點,項目團隊進行不同程度的養護與保溫。每年6月份起,面臨酷熱的天氣,項目團隊為防止已澆筑的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而采用以表面保濕措施為主,引入箱式冷水機降低出口機混凝土溫度。經過項目團隊夜以繼日地養護,確保大體積混凝土襯砌體“零有害裂縫”,成就滴水不漏的“地下管廊”。
生態為要,守護秦巴山水底色
三載春秋,項目團隊將生態保護置于工程建設的核心位置,將綠色理念融入施工血脈,在打造國之重器的同時,悉心守護著秦巴山脈的生態本底。
巍巍秦巴,生物寶庫。工程坐落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漢江右岸安樂河口的引江補漢出口段工程,承載著“一庫凈水永續北送”的國家重托。水電五局項目團隊深知,世紀工程的建設,絕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從規劃之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便深深鐫刻在這“綠色工程”的每一個施工環節。
工程毗鄰多個自然保護區。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噪聲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五局團隊在施工時間上嚴格避讓人類、鳥類繁殖期以及獸類活動高峰期,并在洞內洞外設置噪音監測設備,實時觀測反饋。紅外相機多次捕捉到白鶴、野鴨等野生動物在套口河區域外圍安然活動的身影,成為工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佳注腳。
項目團隊將環保視為生命線,構建了嚴密的綠色施工體系。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保護環境,五局團隊自項目開工以來便采取嚴格措施,嚴控施工擾動范圍并積極動態開展環境監測,并對表土剝離、運輸、堆存、回覆等實施閉環管理,確保做到“邊剝離、邊保護、邊利用”各環節無縫銜接。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大幅提高了表土資源利用率,也成功遏制了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
項目團隊還將洞內污水統一收集處理,并采用多級沉淀池進行凈化過濾。爆破后產生的廢渣集中轉運,杜絕棄渣亂堆;在隧洞外大片的邊坡上,進行植被混凝土養護與復綠工作,讓山體恢復“天然濾鏡”;施工車輛均配備噴淋系統與灑水降塵裝置,有效降低施工道路粉塵排放。桐木溝棄渣場實施“先擋后棄、分層碾壓、及時復綠”的精細化管理。無人機航拍顯示,工程擾動區域正與周邊蔥郁山林漸趨融合。
不僅如此,2025年2月,水電五局項目團隊聯合建管三部加入湖北丹江口“小水滴”守水護水志愿組織,通過多次開展凈灘行動、組織參與世界水日主題活動,積極投身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水質安全的保障工作,以點滴之力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承諾。
心系鄉土,澆筑發展同心之圓
國之重器,根植于民。水電五局項目團隊視工程沿線為家園,將社會責任融入建設日常,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廣天地。
三十歲的熊師傅,身著嶄新工裝,在塔吊操作室中專注操作著這只巨大的鋼鐵吊臂。兩年前,他尚在南方一工廠流水線上輾轉度日,家鄉的薄田難以承載夢想。泵站啟動澆筑后,靠著對家的牽掛與自身的毅力,熊師傅便積極考取證書,今年他便投身到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檢修泵站的建造事業中。他母親曾憂心忡忡,怕他辛苦,如今每次見他下班回家,便忙不迭地端出熱騰騰的飯食,欣慰的皺紋里溢滿了希望——這工程,早已成為家門口的“飯碗”與“前途”。
工程建設高峰期,勞動力需求旺盛。項目團隊將“優先吸納當地勞動力”作為硬指標,電工、焊工、機械操作、安全防護,一批批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的當地居民,從田間走向工地,成為熟練的產業工人,工程石料場的開挖以及食堂的運作甚至間接帶動當地運輸、餐飲等服務業崗位。據統計,三年來累計吸納培訓并雇傭當地勞動力超過數千人次,發放工資數百萬元,真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致富”,為當地注入了內生動力。
責任擔當,早已超越合同范疇。水電五局引江補漢項目團隊化身“社區好鄰居”,在楊山路小學聯合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警校企“微心愿”公益捐贈,送去圖書文具,為孩子們點亮求知明燈;聯合丹江口市中醫醫院走進工程現場義診,為一線工人送去清涼物資;面對持續高溫干旱,調配抗旱水車奔赴三官殿村榔梅園支援灌溉……這些務實之舉,讓“中國電建”的責任形象深入人心。
引江補漢工程的宏愿,遠不止于當下。工程建成后,它將成為水源調配的關鍵樞紐,可有效緩解區域水資源緊張局面,保障數百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它還將顯著提升漢江下游防洪標準,為農田提供穩定灌溉水源,讓沃土得以暢飲生命瓊漿。站在套口河橋上,農民老周笑意盈盈:“老天爺不下雨也不怕了,水通到地里,心就踏實了,再不怕旱天啃薄收成!”
引江補漢工程,遠非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它是改變個體命運的支點,是滋養一方水土的源泉。它將以清流潤澤干渴,以堤防守護安寧,以智慧監控水脈。在縫合大地脈絡的同時,也在回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水電五局項目團隊以樸實的行動詮釋“建設一方,造福一方”的央企情懷,將世紀工程鍛造成凝聚民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堅實紐帶。
這三年,一千多個日夜的奮戰與堅守。當長江之水穿越巍巍群山,經由水電五局傾力打造的引江補漢出口段浩蕩北上,其意義遠超一項水利工程的貫通。
它凝聚著攻堅克難的科技力量,展現著生態優先的綠色理念,更承載著造福人民的赤誠初心。水電五局在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的實踐,正是胸懷“國之大者”的生動寫照。這奔涌北上的長江之水,不僅將滋養廣袤的土地,也將建設者們所代表的忠誠、奉獻與擔當精神,一同注入國家發展的浩蕩長河,生生不息,澤被萬代。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