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電建設者,長年奔波于祖國大江大河間,更像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長年扎根在川西高原深處,就是為了建造這座300米高的堆石壩”。
這是當時建造集特高土石壩、深厚覆蓋層、高地震設防烈度、狹窄河谷四大建設特點于一體的長河壩大壩工程時李法海常說的話。
山河為證,作為一名水利水電建設者,30多年來,李法海先后參與涼山邛海公園項目、綿陽紅巖電站項目、阿壩州毛爾蓋電站項目、甘孜長河壩電站等十多項工程建設,在水利水電事業的征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不負江河,在他30余載的水利水電事業征程中,他先后榮獲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省抗震救災“五一”勞動獎章、四川省建筑業企業優秀項目經理、中國電建集團安全生產優秀項目經理等多項殊榮,為推動行業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吃苦擔當:磨礪中鑄就非凡
“我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工程建設條件艱苦,但它有挑戰性,每干完一個工程,尤其作為負責人歷盡艱辛完成一個項目,那種滿足感、成就感是其他工作無法比擬的。”
李法海剛入職時,年僅17歲,從踏上崗位起,他便與四川邊遠的“三州(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一市(攀枝花市)”結下不解之緣,投身于高海拔高寒地區的工程建設,20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項目管理者。水電人“能吃苦”的基因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30歲進入中層干部后,他依然兼任大型水利水電項目負責人,從未離開項目一線,10年間,將滿滿一腔熱情揮灑在項目建設現場。如今成為公司副總的他,依然長年奔波于項目建設一線,他始終認為,對于水電人而言,不論走多遠的路,項目建設現場才是水電人真正的戰場。
“什么是擔當?作為一名央企員工,能勇挑重擔、負重前行就是擔當。”面對困境,他從未有過退縮,總是主動挑起重擔。汶川地震后,毛爾蓋電站工程施工受到嚴重影響,他臨危受命,主動接過毛爾蓋水電站大壩項目;面對集“超高心墻堆石壩、河床深厚覆蓋層、高地震烈度、狹窄河谷”四大難題于一身的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他主動扛起重托。無獨有偶,他接任一公司負責人時,當時的一公司正面臨著重大的經營難題,歷史包袱重,欠債多,無支撐項目,員工動力不夠等問題頻出,即便如此,他毅然挑起分公司管理重任,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
鉆研創新:探索中引領潮流
“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是李法海的座右銘。上世紀九十年代,水電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企業發展前景極其艱難,許多人選擇放棄水利行業,但李法海卻表現出遠超出同齡人的堅韌和對工作的熱愛,入職時僅有中專學歷的他,不僅考取了本科,還順利完成MBA進修,取得一級水利建造師、一級鐵路建造師、注冊安全工程師、質量工程師等多項建筑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公司技術理論學習領域的佼佼者。
要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就必須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李法海始終把創新創效當成新時代電建人必須擔負的責任使命,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集聚創新要素向“新”而行、逐“質”而進,帶領團隊在提高核心競爭力中贏得優勢。聚焦長河壩水電站強震區土石壩建設、300米級高心墻堆石壩施工以及振動碾無人駕駛技術研究,相關成果榮獲中國大壩工程學會、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一等獎、特等獎共7項,實現了國內首批高性能無人駕駛振動碾集群化作業,引領智能操控土石方碾壓步入“無人駕駛”時代,此外,他積極對接“互聯網 +”,全力打造“數字化大壩”,在國內高土石壩新技術創新領域一馬當先,被馬洪琪院士評價“為土石壩施工技術作出了很大貢獻”。
中央企業要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的重要作用,必須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入研判和布局大建筑行業優化方向。作為公司副總,他積極響應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在土石壩、混凝土、地下工程等多個領域展開工藝技術與設備技術研發。目前已持有泥漿噴涂、過渡料生產工藝、平斜一體施工、鋼筋臺車等10余項專利技術,以主要完成人身份擁有國家級、省級及行業協會的先進施工工法近10項。這些創新成果何嘗不是對國家節能降耗、機械化換人、數字化賦能戰略的生動實踐。
卓越管理:改革中提升效益
“踏實、敬業”這是對李法海最好的詮釋。在紅巖電站建設期間,李法海帶領團隊優化資源配置,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快速施工“紅巖速度”,被譽為華能四川片區樣板工程。
毛爾蓋電站項目裝機40萬千瓦,是藏區經濟發展的支柱,更是省重點工程,為國內壩基防滲墻一次性成墻最厚。在項目建設中,他和團隊創下月填筑量達112.2萬立方米的驚人紀錄,不僅刷新了公司承建土石壩工程以來的施工紀錄,更在國內同類型電站中脫穎而出,實現提前240天下閘蓄水的目標,為公司實現營收10億元,創造利潤近億元。
在國內第三高土石壩長河壩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和團隊創下月填筑超150萬立方米的行業紀錄,提前八個月發電,工程榮獲天府杯質量獎、第五屆堆石壩國際里程碑工程獎,為公司實現營收40多億元,創造利潤4億多。
“我們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這是管理者的初心和使命。”在擔任一公司負責人期間,他大膽革新,創新提出“三區一域”“五元業務”“三制兩化一統籌”“兩部一體化”“四共機制”等改革理念,用不到四年時間實現“逆襲”。年營業收入、市場營銷突破45億大關,累計實現營收超百億,足額完成上繳費用,實現直接利潤超2億元,員工收入逐年遞增20%,成功解決歷史遺留的長期貸款問題,展現出超強的價值創造能力。
勇擔責任:奉獻中踐行使命
“我是個平常的人,我也有英雄情結。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除了熱血和激情,最需要的還是踏踏實實、扎扎實實地工作。”
2008年“5·12”地震后,李法海率10余名突擊隊員火速趕赴都江堰災區。第一時間承擔起都江堰災區的救援與清理任務。成功營救出2名受困職工,共清理遇難者遺體70具。因其英勇表現,李法海榮獲2008年度四川省抗震救災“五一”勞動獎章,贏得社會各界高度贊譽。
“我們是來救災的,必須記住,我們代表著電建集團、水電五局的形象,要讓災區人民記住,電建人、五局人是好樣的。”2012年,大渡河上游突降暴雨引發多次泥石流,李法海帶領團隊迅速打通道路,獲得當地政府和業主的一致贊揚。
心懷大愛方能不忘初心,對于央企而言,履行社會責任更是與生俱來的使命。在項目建設期間,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幫扶當地藏區民眾,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尤其在毛爾蓋水電站,主動承擔起災后重建工作,為災后經濟復蘇作出了貢獻,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成績和榮譽只是對過去的考證與總結,在我今后的成長生涯中,我將時刻以“歸零”的心態,做好自己,做出精品”。
面對“全國勞動模范”的殊榮,他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是一名水電人而自豪!治水安瀾,是每個水電人的初心。面對未來,他惟愿以初心守匠心,以水電之情懷,護祖國安瀾。
【打印】 【關閉】 |